English

捕捉机遇 树立品牌

1999-11-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章祖德(译林出版社总编辑) 我有话说

20年前,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如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时,在几近荒芜的外国文学出版园地里,一株叫《译林》杂志的嫩苗破土而出。这株嫩苗一开始就长得有些与众不同,于是一些带有色眼镜的人就叫喊起来,口口声声要锄掉这株“毒苗”。然而我们的国家毕竟已进入了80年代,“改革开放”百花园的建设者们并没有理会大老“左”的叫嚷。他们对这株嫩苗分外爱护;在他们精心培育下,这株嫩苗茁壮成长,历经20个春秋,终于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大树,这就是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译林出版社。

译林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发展是生逢其时,我们在关键时刻总是得到上级的关怀、译作者的支持和读者的爱护。当我们受到“左”的思潮围攻时,江苏省委和出版局党组为我们撑腰,中央主要负责人为我们松绑;杂志创立之初,我们是一群无名之辈,然而许多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学者欣然答应担任杂志的编委,为杂志的发展献计献策;许多年富力强、学贯中西的中青年翻译家送来了一部部熔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炉的译稿。《译林》创刊号问世后,20万册半月内即告售罄;再加印20万册,还是销售一空,直到如今,《译林》依然是国内销售量最大的外国文学刊物。

1989年,在原先《译林》杂志编辑部的基础上译林出版社成立了,这表明译林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作为一家新建的出版社,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靠什么来站稳脚跟。译林人明白,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人不在多,在精;书不在多,在优。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一个目标,那就是树立起“译林”这个品牌:无论是期刊,还是一般图书:无论是经典名著,还是流行读物;无论是内容,还是装帧,都要有“译林”的风格,“译林”的品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超前”和“优化”上做文章。10年来,我们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科学地分析市场需求,不随从,不趋时,捕捉机遇,大胆出击。当90年代初外国文学处于低谷时,我们及时推出了众多名家合译的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位法国意识流大家的巨著不啻是全新的震撼。接着,我们又出版了曾被视为天书、禁书的《尤利西斯》,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而且被海外视为我国文化开放的一个鲜明信号。随后我们又出版了欧洲散文鼻祖蒙田的《蒙田随笔全集》。这三部填补我国翻译界空白作品的问世,使人们对译林版《世界文学名著·古典系列》刮目相看。1992年我国对版权管理规范化后,许多出版社放弃了当代外国文学的出版,而我们则不失时机地与海外出版商联系,取得了一大批外国现当代名家作品的大陆专有出版权,从而推出了国内仅有的《当代外国流行小说名篇丛书》、《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国家“九五”重点项目)、《外国文学最新佳作丛书》、《法国当代名著系列》、《美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作系列》等。这些作品不仅内容广泛、题材多样、风格各异,而且译文质量堪称上乘,封面装帧别具一格。事实证明,好的作品是不会被湮没的,由于我们时刻牢记出版人的责任,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努力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要,译林版图书自然而然走进了读者的心里,在他们的阅读视野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译林版图书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应有的经济效益,译林出版社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回顾20年来走过的路,我们为自己的汗水没有白流而感到无比欣慰。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就在眼前,而明天的道路更漫长,更艰难,我们绝没有理由固步自封,掉以轻心。我们决心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译林人精神,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争取创造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